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张掖  >  张掖要闻

张掖:文旅融合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2025/06/26/ 17:1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岳永舜 张瀚舟 柴锋

张掖:文旅融合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演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 王将

民乐县扁都口风光。 曹芬华

  岳永舜 张瀚舟 柴锋

  各大景区人潮涌动,文旅活动精彩纷呈,近郊游、乡村游、研学游持续升温……连日来,张掖文旅市场活力十足,展现出文旅产业强劲的韧性。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文旅全域化,加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成功举办丝路环球旅游盛典、彩虹张掖音乐演出季、冰雪旅游等活动,开发了10条精品研学线路和200多种文创产品。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4415万人次、旅游花费超300亿元,同比增长12.92%、45.16%;获评“202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七彩丹霞景区荣登国家5A级旅游景区百强榜,丹霞文旅公司成为全省首家“新三板”挂牌文旅企业。

  以文塑旅增底蕴 以旅彰文促融合

肃南县高山连绵起伏,与森林、草原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王将

  从肃南马蹄寺石窟群,到水草茂盛、骏马奔腾的山丹马场,再赴一场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演出现场、看一次运动健儿挥桨竞渡的龙舟赛……清凉夏日,走进巍峨的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中段的丝路明珠——张掖市,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浸润着文化气韵的地方,总能以其独特魅力吸引游客慕名前往。

  漫步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青松翠柏掩映下的纪念碑高高耸立。人们观看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幕幕影像,重温80多年前红西路军将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

  这里创新推出的“实物+场景+科技”三位一体的展现方式,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沉浸式感悟历史印记。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发了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参观者王旭涛说。

  近年来,高台县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与独特的生态资源,打造“红色传承+绿色体验”的全域旅游格局,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今年“五一”假期,高台县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70多万元。

  文化要素在旅游品质提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张掖市从挖掘文化资源到构筑文化矩阵,从打造沉浸式主题公园到举办精彩纷呈的旅游演艺,文化要素正在快速融入旅游产业各环节。

  皑皑白雪扮靓山峦,深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马蹄寺石窟群下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栩栩如生的造像、精雕细刻的飞天彩塑,吸引中外游客徜徉其中,感受艺术魅力。

  “这里不仅有壮美的祁连雪山和辽阔草原,还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值得一来再来。”重庆游客曾友雯说。

  马蹄寺景区管委会主任佘占林说:“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利用。接下来,将通过模拟石窟、数字石窟AI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展示文化艺术瑰宝。”

  发展旅游业,让文化“活”起来。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散落在张掖大地上的文化瑰宝不仅得到了更好保护,还通过千万游客的口耳相传焕发新生。

  清晨时分,在闻名遐迩的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金色的阳光倾泻在连绵起伏的泥岩群峰上,将那些斑斓的褶皱映照得愈发绚丽夺目。游客们搭乘观光巴士穿梭于各个观景平台,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

  “这里的景观地貌主要是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颇具地质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景区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令游客大为惊叹。游客在游览景区时,能够亲眼目睹色泽艳丽的彩色丘陵、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感受地质的科学魅力,加深对地质文化的了解。

  作为国家5A级景区和“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七彩丹霞景区持续放大品牌引领新优势,先后举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论坛、自然文化高端论坛、地球科学旅游大会、热气球嘉年华、音乐嘉年华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会活动,让这幅瑰丽壮美的“亿年地质画卷”得以广泛传播和更好保护。同时,为了保护七彩丹霞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张掖市出台地方性法规《张掖七彩丹霞保护条例》,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特别是七彩丹霞地貌保护“执法有据、开发有序、利用有度、管理有责”。2024年,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48万人次。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盘活用好文旅资源,以县域优势特色为牵引,厚植“一山一水”生态底色、“一路一廊”文化本色、“世界丹霞”品牌特色,不断提升全市文旅IP知名度,全面叫响“丝路明珠·彩虹张掖”品牌。

  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如今的张掖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文旅之路。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