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张掖  >  张掖要闻

用爱心浇灌生命的希望 ——张掖市儿童福利院走访见闻

 2022/08/26/ 16:07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 陈海

用爱心浇灌生命的希望

——张掖市儿童福利院走访见闻

  张掖日报记者 陈海

  秋日的午后,在滨河新区市儿童福利院里,院长王英正领着一群孩子在儿童乐园里玩耍。这些被遗弃的孩子,重残率超过60%。有的患有脑瘫、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言语障碍等疾病,有的还患有自闭症。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幸。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超越血缘’的爱护和照料。”王英至今还记得那个叫晓诚的男孩。2014年8月的一天,民警送来一名患有脑瘫的男孩,初入院时,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说话、不搭理人,且行为异常,康复治疗时不愿躺在床上,不喜欢穿鞋子,乱动乱翻,爱吃手、脚。上肢、下肢肌张力高,手指处于内收状态,不能自己喝水、拿勺子吃饭。康复一年后,晓诚有了明显进步,可在人轻微辅助下行走150米,能听懂“穿鞋”“回家”“再见”简单词语,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都有了很大进步。有一天,王英给晓诚洗澡时,晓诚突然笑着叫了声“妈妈”。“我激动得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原来他能感受到我们的爱,也能给我们爱的回应。”王英说,在康复师的不断努力和“妈妈”们的耐心陪伴下,现在的晓诚能够自我控制情绪,有着良好的规则意识,视觉和听觉明显提升,动手能力也加强了。“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呵护,用爱教育,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王英信心满怀。

  晓晨只是儿童福利院诸多孩子之一。儿童福利院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承担着特殊儿童的抚育、培养、教育和权益保障工作,需要坚定护佑孤残儿童的执着信念,也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需要“特别的爱”。“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虽非亲身骨,依然父母心’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养、治、教、康+社会’工作的区域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优势,为特殊儿童提供温馨生活、贴心养育和专业康复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播撒到特殊儿童的心间。”王英介绍,该院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常抓不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细化护理工作标准和流程,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把固定党日、主题党日活动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制定“大手拉小手,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建工作方案,结合儿童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点,带领儿童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孩子们感党恩颂党情,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家国情怀。“全院上下始终把孩子们生活得是否‘舒心、安心、开心’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在日常养护、康复和特教等工作中,严格落实爱心、耐心、责任心的‘三心’服务要求,建立党员先锋模范岗和巾帼文明岗,本着慈心育孤的大爱之心,用天地间最温暖最无私的大爱呵护孤残儿童。”每个孩子的点滴,都深深印在王英和同事们心底。

  刚出生6天的小月月,送到福利院时体重不足5斤,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孱弱的小身体蜷缩在包被中,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由于身体原因她哭闹不止。听着孩子哇哇的哭声,刚生过孩子的护理员徐燕心如刀绞,她抱起襁褓中的小月月喂自己的乳汁,或许是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慢慢地睡着了,从此月月成为了徐燕哺育的又一个孩子。

  在福利院像徐燕一样的护理员有13名,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着50多个孩子,以“虽非亲身骨,依然父母心”的“超越血缘”爱护不断创造着奇迹。自闭症儿童从不会说话到能叫出“妈妈”,脑瘫儿童从不会翻身到会坐、会爬,肢体残疾儿童能自己吃饭,这些奇迹的背后都是每一名干部职工对孤残儿童付出的大爱与温情。虽然言语无法尽数表达,但日益光辉的“妈妈”形象早已镌刻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深处。“在家里怎样照顾孩子,在这里就怎样照顾,就想让院里的孩子享受和有父母的孩子一样的生活。”徐燕说。“我们护理员24小时在院在岗,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喂奶喂饭、洗漱、洗衣服、大小便,夜班的‘妈妈’们更辛苦,要哄哭闹的孩子睡觉、讲故事,定时巡查给孩子盖被子,几乎不能睡觉。”徐燕坦言,尽管如此,但所有“妈妈”们从无怨言,不嫌脏、不嫌累,一年365天,把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得井井有条。

  “没有奉献精神,就做不好儿童福利工作!”这是福利院每个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也是行动标签。2020年大年初三,全市疫情防控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状态,院里要求全员立即到岗到位并进行闭环管理。接到通知后,负责孩子健康护理的大夫张斌顾不上吃饭,放弃和家人团聚,第一时间赶往单位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来袭,院内孩子的情况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孩子们是集体院舍生活,加上部分残疾孩子免疫力较低,经不起任何疾病的侵袭,必须科学规范、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张斌回忆,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分类管理、精准摸排、重点隔离的策略,把探亲返院的孩子单独隔离观察,把慢性病孩子的治疗放在养护区完成。“一天,院内三个孩子先后发烧,在那特殊时期,护理人员不免担忧和恐慌,但我一直镇定,仔细询问接触史和饮食情况,经过认真分析诊查,发现这几个孩子因为贪嘴,吃多了羊肉而积食,经过消食导滞的治疗,第二天他们就欢蹦乱跳了。”张斌当时打趣地对大家说“吃撑的”,轻松的语气瞬间打破紧张的气氛。

  福利院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像张斌一样,既当“顶梁柱”,又作“定心丸”,以对组织、对儿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扮演好“父母、老师、康复师”角色,尽心照顾好每个孩子,抓好孩子们的学习、心理健康和康复治疗,让孩子们像在家里一样快乐成长。“为凝聚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思想共识,我们始终把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作为关键,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苦乐观,树立为儿童福利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力营造团结向上、吃苦耐劳的工作氛围。”王英说,为了给孩子们打造幸福家园,她不停奔跑在持续改善院内生活学习环境,增强孤残儿童幸福感归属感和维护特殊儿童合法权益的路上。

  “院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开办市儿童康复中心和特殊教育幼儿园,购置医疗康复设备和教学设施,招聘康复、特教等专业技术人员21名,为残疾儿童提供专业康教服务,在满足院内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的同时,免费为48名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累计减免康复治疗费用300多万元。”王英表示,经过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肢体运动、生活自理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为残疾儿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特教幼儿园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欢快稚嫩的声音,坐在钢琴前的展英正深情地教孩子们弹唱,每天面对十几双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展英总是变着花样教他们最容易接受的知识,最喜欢的动作。“这里的孩子终究不像普通孩子,一个动作,必须反复教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但凡有一个孩子有一丁点儿进步,我们都很开心。”展英说着走近一个拿书的男孩,摸摸头。男孩叫沅沅,是一名脑积水患儿,乍一看,他和正常孩子没啥两样,但在疾病的缠绕下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只有瞬间记忆,在护理员阿姨数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下,沅沅慢慢变化。“他现在很爱看书,总是缠着让我们讲故事。为了让像沅沅这样的孩子也能享受学习的快乐,院里积极沟通协调,申请批设了特教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展英信心满怀,从此孩子们的生活里不再只是看电视、玩玩具,而是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爱心在传递,温暖也在传递。这个假期,在湖南上大学的珍珍一放假就回到福利院。“这里就是我的家,有疼爱我的各位‘妈妈’,还有很多弟弟妹妹,我要照顾他们,减轻‘妈妈’们的负担。”珍珍每天都会抱抱那些行动不便的孩子。12岁那年,珍珍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亲,留下她和年幼的妹妹来到儿童福利院生活。在这里的十多年里,“妈妈”们轮流接送、悉心照顾,陪学、陪读、陪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珍珍走出阴霾,树立信心,实现梦想。“就在我痛不欲生的时候,遇到了可爱可亲的王妈妈、张妈妈……是她们鼓励、安慰、陪伴我走到现在。我虽然有不幸的过去,但我不能一直悲观下去,我要用知识、用奋斗改写命运,让妹妹弟弟们幸福!”珍珍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她的梦想是成为人民教师,教育更多人感恩时代,感恩党。

  儿童福利是一项自带温度的事业,饱含着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更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希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为儿童福利事业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让孤弃儿童重获新生。那些不幸的生命,被福利院的“妈妈”们用温暖和爱一点点铺满阳光,从福利院重新启航。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