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张掖  >  山丹县

万顷沃野谱华章——山丹县“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2021/03/03/ 11:19 来源:张掖日报 周军

万顷沃野谱华章

——山丹县“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周军

  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业。“十三五”期间,山丹县立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致力于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下硬功夫、作精品文章,着力培育出一批凸显优势特色的硬核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势头。

  抓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该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一乡一业一特色”,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为主的优质特色产业。通过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饲用牧草产品,将牧草品质区域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做优饲草产业。着力抓好百万只肉羊培育和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两项工程,促进牛羊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建成马铃薯、油菜、枸杞、中药材等万亩以上种植基地6个,高原夏菜、饲草、向日葵、苜蓿等千亩以上特色作物连片示范种植基地26个。全县年均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油料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高原夏菜稳定在6万亩左右,中药材播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

  建引擎,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初见成效

  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该县围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戈壁农业作为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型设施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等应用技术,培育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产品,带动全县发展以食用菌、设施蔬菜、特色林果为主的戈壁设施农业。同时积极组织对外招商,加大项目争引力度,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提升工程,持续完善戈壁农业基础设施,推进戈壁农业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经营、品牌化运作,采取“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和农村贫困户入园经营,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十三五”期间,该县累计建成各类设施大棚5414座,打造食用菌基地5个,在东乐、清泉、陈户多个乡镇建成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无籽西瓜等一批高效节水型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成为助推农民增收新引擎。

  促发展,产业特色品牌竞先上榜

  该县通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集聚化、服务的集约化,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肉羊、食用菌、菜籽油、黑小米、藜麦等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优质农产品,将品牌提升行动在各类产业发展中深入推进。目前,全县累计认证有机食品6个、绿色农产品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产品2个,“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到44个。油菜、马铃薯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山丹羊肉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众品牌“好中优”目录。康源清真“焉支山”羊羔肉、爱福农业“菇东东”食用菌、丹马油脂“丹马”菜籽油以及“丹焉小院”菜籽油均入选“甘味”农产品企业品牌目录。

  在焉支山脚下、大马营草原上、东乐戈壁滩深处……一个个叫得响、能受益的优质特色富民产业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聚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夯实了产业基础。

  育“新体”,农民搭上致富快车

  该县依托地域禀赋特色,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一大批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山丹大地上竞相林立。

  通过引导支持农户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依托土地租赁、就近务工、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发展、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为辐射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目前,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86家,全县运营规范、较规范的合作社达893家,2020年各类经营主体全年带动土地流转34.4万亩。

  现如今,“山丹羊肉”、“耀汉子”富硒黑小米、“祁牧燕麦”……一个个走商超、进会展的知名特色品牌,让山丹的一系列名优特产业逐渐走进全国人民的视角,勾勒出振兴乡村的美丽蓝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