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张掖  >  山丹县

为百姓分忧替群众解愁——山丹县民政工作纪实

 2019/12/03/ 10:50 来源:张掖日报 郇栋

为百姓分忧替群众解愁

——山丹县民政工作纪实

  郇栋

  社会救助兜底有力,特殊群体关爱到位,养老事业发展提速……回望过去,山丹民政事业在风雨兼程中走过不平凡岁月,实现了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丹县民政工作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条主线,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一幕幕图景,践行着“为民民政、贴心民政、阳光民政、满意民政”的使命和担当,最终实现了老百姓幸福指数“翻倍”提升。

  济民困——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

  制定出台《山丹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和《山丹县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山丹县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强化政策有效衔接,社会救助体制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自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补差标准由每人每月40元提高到了524元。自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年补助标准从600元提高到了4020元。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33818万元、农村低保金21396万元。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政策性兜底保障”,实现了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托底线、救急难

  的作用,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累计发放临时救助2164万元。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542.22万元。

  解民忧——社会福利事业广覆盖

  成立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逐级成立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职能清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针对特困供养对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等集中供养和居家养老需求,积极探索养老事业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加强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达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的,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投资4800万元,先后建成养老机构5家,建成城乡日间照料中心65所,养老服务床位达到1200张。成立山丹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通"12349"养老服务信息呼叫平台。全面落实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和经济困难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补贴制度。扎实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与县级3家医院签订了“医养融合”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特困供养生活补助标准达到5230元,累计发放供养补助金3609.7万元。

  暖民心——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加强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致力打造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为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深度融合。推进殡葬综合改革。自确定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县以来,出台了《山丹县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山丹县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等文件。投资480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设计各类穴位30000个的山丹县龙首山公墓和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的山丹县殡仪馆;投资606万元,建成建筑面积3001.5平方米的山丹县公益性骨灰堂;投资490万元开工建设了殡仪悼唁大厅和殡仪服务中心;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墓区22公里的道路硬化;投资180万元采购集中焚烧炉1400套、火化炉2台,尾气处理系统1套。婚姻收养登记规范有序,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姻登记档案进行了补录。同时,积极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培树婚嫁新风”倡议宣传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价彩礼的不良社会风气。留守儿童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全县各村和社区委派131名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建立村干部和驻村干部随访制度。准确填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名制登记管理。投资8万元建成2家留守儿童之家,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加强社工专业人才和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全县取得中级、初级社会工作师达到45人,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加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233个,其中单独组建的有7个,挂靠组建的227个,党组织组建率达82.18%,有效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覆盖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