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张掖  >  肃南县

肃南产业兴旺乡村美

 2018/12/21/ 19:51 来源:甘肃张掖网 梁生红

肃南产业兴旺乡村美

  记者 梁生红

  走进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一栋栋蒙古族风情的小康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蒙古包宾馆、跑马(骆驼)场、喀尔喀民俗村寨与七彩丹霞景区连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迷人画卷。

  肃南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致力于建设有经济支柱、有产业支撑、有美丽山水的美丽乡村。

  绿色发展产业旺

  康乐镇桦树湾村80后牧民李雪云,搭上绿色生态和“互联网+”的快车,注册了回纥牧场绿色有机畜产品商标,对高山细毛羊和牦牛进行舍饲半舍饲育肥和精深加工,并与甘肃九润农牧有限公司合作联营,生产加工的绿色生态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

  明花乡积极开展细毛羊“两年三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使原来的“一年一产”变为“两年三产”,缩短了生产周期,实现高效繁殖、快速出栏、错季出栏,实现了保护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肃南县坚持发展甘肃高山细毛羊不动摇,主打“高原”和“绿色”两大品牌,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重点推广应用细毛羊两年三产、多胎选育、上站配种、机械剪毛、绵羊穿衣、牦牛复壮、肉牛扩繁等技术;专列200万元,扶持和培育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2户、专业合作社20个、示范性家庭农牧场40个;开展“互联网+农牧业”和休闲农牧业开发等工作,推动绿色有机畜产品“进城”“上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部分乡镇试种肉苁蓉、文冠果、锁阳、藜麦等中药材、小杂粮0.5万亩,加大对特色产品的分级、包装、仓储和营销,进一步提高了群众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30元,较上年增长9.3%。目前,形成了以高山细毛羊、牦牛、马鹿、小杂粮、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体系,全县“三品一标”农畜产品比重达到了50%以上。

  乡村旅游树品牌

  隆冬季节,走进康乐镇榆木庄村的“绿之源天然氧吧”的农家乐,一个小果园、一片小鱼塘,悠闲惬意,推开农家乐小院的房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靠近鱼塘的3个包间里坐着3桌客人在用餐。

  “鸡是自己养的、鱼是新鲜的、牛羊肉是草原上放羊的,回头客特别多。”老板张伟介绍说,榆木庄村地处康乐草原和冰沟丹霞两个景区的入口,自己的菜是地道的农家味,吃饭喝酒之余,还能唱歌娱乐,虽然是冬季,几乎每天都有客人订餐。

  西柳沟村55岁的王久忠抢抓村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投资3万多元改造房屋,建设民俗住宿、自助烧烤营地,试营业2周接待游客上百人。该村张建军外出观摩学习后,改造现有房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情的特色客房。

  肃南县编制《肃南县乡村旅游发展三年推进计划(2018-2020年)》,利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2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每个乡镇重点建设1个特色小镇或特色街区,中华裕固风情苑星空气泡酒店、西柳沟民俗度假区、榆木庄民俗度假区、丹霞东入口蒙古族特色村寨等一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畅游肃南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组织40多名乡村干部赴甘南、陇南等地考察学习乡村旅游,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6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人次。出台农(牧)家乐和乡村民宿准入标准严把入口关,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大整治、安全隐患大排查、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了旅游行业的监管。

  “三变”改革激活力

  明花乡双海子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将村集体闲置的300多亩荒漠沙地进行平整、铺设滴灌带,种植文冠果、梭梭、锁阳、肉苁蓉,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300多亩集体土地入股,并折股量化到个人,使村集体闲置土地得到利用,农牧民的分散资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不断拓宽,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村级产业的参与者、经营者,迈出了破解难题的第一步。

  肃南县研究制定《肃南县“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东牛毛村、西柳沟村等6个村先行试点,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变+现代农业”“三变+乡村旅游”等方面积极探索。明花乡前滩、双海子等村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引导农牧民每户参股500元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大河乡喇嘛湾片以房屋租赁、出让、入股等方式,发展农家乐5户、育林育苗1000多亩。马蹄乡大泉沟村飞天刺绣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创业。结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推行“供销社+合作社+农牧户”“土地流转挣租金、劳务务工挣薪金”等经营模式,金硕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承包耕地1200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